|
郭思齐:少林五形八法拳中之——“蛇”形 |
少林五形八法拳中之——“蛇”形 |
郭思齐(原中国政法大学 硕士)
|
图 1 作者在演练《少林五形八法拳》 |
中国人素尊蛇为小龙,其中“蛇灵”阴柔之美中具有的灵活睿智,使得原古中国人尊蛇为大地神灵与生命本源的“图腾”。自古以来,中国先民从畏蛇、敬蛇,油然而生崇蛇,由此,民间广泛流传着许多崇蛇的习俗。
蛇在众多生物中堪称强者,其行动敏捷,能脱皮蜕变,无足也可疾行,拥有强烈威慑性并足以致命的毒液,且一旦狂怒起来,能吞食人畜,毒杀猛兽,这些都让初民感到神秘莫测,并产生极大的恐惧。而与此同时,初民由恐惧逐步萌发出一种敬畏的诉求,故将蛇奉为不可侵犯、天之佑护的“神灵”。早在远古时期,华夏祖先就崇拜蛇图腾,传说盘古开天地之后,有过一段“人蛇合一”的时代,伏羲和女娲都是人首蛇身,他们繁衍后代,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祖先。而生殖繁衍的象征还因其经常蜕皮,被世人注入了青春长寿的梦想——古文献载,蛇活500年可化为蛟,蛟活1000年便化为龙。
蛇作为古代文化现象,在军事领域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孙子兵法其“三十六计”中有“打草惊蛇”计,而战旗中有蛇神旗,兵器中有“丈八蛇矛”和“八卦阵之蛇阵”等等。蛇能屈能伸,攻防能力强。孙子认为,用兵者应学习“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及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后人把这种灵活机动,互相照应的战术总结为“长蛇阵”。
自古以来,人们对蛇的尊崇凝聚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蛇文化,随蛇文化的流传,逐渐凝聚成为蛇的意象,为古往今来的武术家们所借鉴。根据蛇身柔软、缠绕盘桓、出没神速、变化无常的特征,元末明初之时,北派少林拳著名宗师白玉峰、觉远和尚等创造了172手的少林五拳,其中就有技击实战中讲究以柔御敌、以圆击直的蛇形拳。
而“少林五形八法拳”的蛇形不仅吸纳了以拳寓蛇的具体实战动作;更摄取了“蛇灵”意象所象征的定力智慧、潜心慎行和柔中带刚的特质,展现出流畅婉约、形随意出的灵性魅力和韵味,相比其他蛇形拳法,更重其意而不重其形。于是,“少林五形八法拳”中蛇形拳法以蛇的意象入拳,使其蛇形拳法更为臂活腰灵、柔身而出、突袭坚利、凶狠冷脆、灵机突变;以掌为刀,指端为锋,在其利刃、掌指的斩杀与戳击中,所致穴道,坚韧果决、迅疾凶险。
蛇形掌法的手型要求掌指并拢,指端向中心并齐凝力,掌心向内含扣,沉肘挺腕,蛇形的技击动作充分体现了蛇的意象柔中带刚、突变凌厉、出其不意的特征。如“白蛇初探”,动作中退步格压,攻防严密。肩肘腕动作要求沉稳寓柔、突发轻灵、迅猛力准,步法稳中求灵,虚实变换,运用自然。其掌外缘用以扫击、劈击、砍击;指端用以戳击;反臂指骨用以撩击及防御中的撸压动作。
另外,“白蛇吐信”动作为插步转身马步探掌,两臂运转穿击柔韧,但抖发迅疾,令人猝不及防。可运用于侧扫眼部、咽喉,截挡对方的攻击。
此外,蛇形拳法的训练过程,要密切配合内功练习(如发声吐气),其健身养生功效突出。其蛇拳内功配合拳法练习时,要求两肩松沉,含胸收腹,跨部合正,两脚落实,脚趾抓地。吸气时,全身放松,气息柔顺,丹田略收,缓缓吸入,同时双手采气,蛇形掌收至腰侧。呼气时,掌指、掌缘猛戳、横击、侧扫等动作的同时鼻翼短促喷气,或配合“咝”声发力。
蛇形练气,在实战中其拳法以气为先,意领身随,柔巧沉静。常出其不意,其以柔制坚的指法、掌法攻击对手的双目、咽喉及两肋,实用效果十分刁钻。蛇形练法以柔制刚,运气之法有如蛇行,节节灵通,贯穿一气。拳似水中白蛇,曲折游荡,极为轻灵。攻势沉稳迅疾,适机寻时,见物吐信,柔身而出,瞬息即变。“少林五形八法拳”中的蛇形不仅具备凶猛凌厉的实战功能,蕴藏着十分珍贵、有效的健身养生效果,并且,蛇形拳法从其传统文化内涵中也融合凝练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民俗与文化,体现了华夏文明深厚的人文积淀,以及刚柔并济,动势平衡的中道精神及长寿意义,这使我们在少林五形八法拳的学习中共享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力与美、身与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