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巍:侠之大者 |
侠之大者
|
中国政法大学 黄巍(硕士研究生)
|
图 1 与秦庆丰老师合影于海淀公园(左:本文作者女友倪姣,中:秦庆丰老师,右:黄巍) |
我与秦庆丰老师相识、相知是从清华大学武术文化大讲堂上,秦老师其深刻、广博经典的武术演讲后开始的。随之两年有余追随秦老师习武授学,感触颇深。
首先,秦教练治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严谨。例如要求我们习武“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武术的本源与核心是‘技击’,离开这一点就会脱离武术的真实与内涵。”教练的这句话令我服膺之至。当前武术文化也正走向复兴,目前某些传统武术由于诸多原因夹杂了许多不真实的内容,偏离或者失去了传统武术其原本的价值。教练常说“虚华不实失其源,攻防无术失其根,动静不当失其真。”所以尽管热热闹闹、一片升腾,却没有本真的意义。对于文化来说,“篡改”实在比“消灭”来得更可怕。而在这个颇感浮躁的社会中,像秦教练这样,依然耐得住寂寞,严守传统武术文化精神的武术家,是太难能可贵了。
而真正说到“武术文化”,又绝非是坐在书桌前咬咬笔头就能说出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说到底理论和实践还是要在一招一式的技击实战中去体会、理解。教练对我们所学的每一技术动作都详细讲解,因为通过真正实战才知道,什么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中“阴阳”、“虚实”、“开合”等许多传统武术内涵与概念,似乎人们会觉得过于遥远和抽象,其实人的身心本是相合相应、互化平衡的,是现代生活的理念和压力把我们的身心搞得过于疲惫和支离了,我们才体会不到先祖圣贤的智慧。其实这些“阴阳”、“虚实”、“开合”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传统武术的一招一式之间,是真实不虚的,又是非切身沉潜进去所不能体会的。每当教练用浅显易懂的理论诠释出其中科学与内涵后,都会使我们看到传统拳械中,其古人的用意与真实。
|
图 2 作者演练《少林金刚大刀》
|
秦老师在具体教学中,始终用简洁深刻,非常理性化的语言,把招式的用法(“一招三用”的内涵)分解清楚。譬如讲解“滚手”实战要义的时候,教练就概括之“以圆击直”,就是“把直线方向上的力,转化到圆周的切线上,以达到劲力的互换”。这让我们顿时豁然开朗,也让我们认识到,传统武术文化其实是非常契合科学原理的,是完全能够和现代科学文化进行平等对话的。讲课中这些精确的理论概括,和富有哲理的学术语言,无一不是秦教练从数十年扎实的体验与实践中亲身印证,而发之为文字切中要害的,完全是认真求实、科学求证所致。教练常常感叹一些前辈拳师,功夫了得,惜不能注文善解而传袭流通之,致使绝学无继。也正因此,教练才保持着博文笃行,知行合一的传统,令我辈学人敬佩效法。
随着与老师进一步的接触,终于发现秦教练之所以能做到这些,是和他一直保持的沉稳踏实的学风密切相关的,而这一点也确实令我深深敬服。记得有一次,教练到清华大学为我们作一场有关中国武术文化的理论讲座。开始前他问我们一个问题,汉字里的“武”是什么意思。大家都不假思索地答道:“止戈为武”“武字说的是要和平共处的智慧”等等。一直就这么听说,一些书中也这么讲。没想到教练却否定了我们的回答。他说,武字可不是什么“止戈为武”,那是后人的自我想象、望文生义的附会。武字从最古老的甲骨文、金文考证,其本义是士兵扛着戈去征战,去保家卫国,这才是“武”字的历史真实“以武平定天下”的精神!一席话说得我们这些大学生十分感慨。事情虽小,却看出我们缺乏教练身上这种严谨求实的学风。没有这种的踏实学风,是难以继承发扬古人深邃幽远的武学文化智慧的。
教练读书如痴是尽人皆知的,家中最多的都是书,他常讲“一定要抓紧时间把失去的,尽可能地补回来”。由此对于武术之外的各门学科也有着广泛浓厚的热情,往往他对于这些学科知识的熟稔更是常常令我们这些从事专业的学生感到惊讶。训练间歇时分,教练会和我们攀谈起各自的专业。有时会谦虚地向我们问一些专业问题,真是令我等又惊讶又佩服。有一回训练结束,教练和我们聊起了美学的话题,其中对清华一位知名教授的人格与画作赞叹有加。接着他推荐我们有时间多读一些如《美学散步》、《意境》等书籍,如有机会一定要去现场看看东、西方著名艺术家的绘画、雕塑展览。别怕看不懂,就先从和自己相契的某一件作品入手,要用心去揣摩其中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独妙的创作语言,逐步提升自己的艺术和文化修养。言谈之中听得出来,教练绝对不是附庸风雅,而是真心地懂得文化、懂得高雅艺术,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的体悟。他说起十几年前在画廊偶然看到一幅优秀画作,是真心喜欢,盘恒良久可惜囊中羞涩,现在想来颇为懊悔。大家听了都会心一笑。而最让我们好奇的是教练怎么那样酷爱绘画、诗词、书法和摄影艺术的?似乎跟我们平常印象中的武术老师不大一样,教练给我们道出了其中原委:可以说一切学识、兴趣、爱好,看似无心,实则冥冥之中与中国武术文化都有着潜移默化、息息相通的历史、文化和美学联系。例如:研究美学可以帮助理解传统武术带给人们的健康和审美体验;研究解剖学可以帮助认识人体神经、内脏、肌肉、骨骼的机理与相对运动关系;研究运动力学可以帮助理解身体姿态在技击过程中的科学合理运用与最佳位置;研究物理则能帮助认识武术动作中蕴含的丰富的力学原理(如重心平衡、几何杠杆原理等);研究中医学更是能增加对武术内功修炼,促进人体健康长寿的正确认识;研究书法艺术及诗词歌赋,可以帮助我们真实地读懂用好中国历史、语言和文字,在与古人对话交流中,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艺术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研究兵、史学可以帮助我们清醒地尊重传统武学的真实与发展等等。正是以这种博大的胸襟和开阔的眼界,教练对各门学科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自己对传统武术独特而深刻的认识。
这样一位文武兼修,博采众长的教练,在我们这些学生晚辈面前却从不摆一点架子。总是给人一种谦虚、严谨、乐观的印象。每次训练课教练都准时到场,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和负责的态度投入每一次的教学当中,虽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每次都是亲自做动作示范,没有任何稍稍懈怠。大学生中有些基础薄弱的学员,教练从不敷衍,总是让他们站到离自己最近的位置上观看示范,同时又安排辅导员为他们作个别指导,无论是博士生、硕士生或外国留学生,教练都以一片赤诚之心相待。我的基础不好,因而也是这方面的受益者。在秦教练这里,我体会到了古人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我们大家常常会由衷赞叹教练丰硕的理论成果,一百余篇专业学术论文、专著和技术性文章,计300多万字,在我们看来简直如同天文数字。回想自己当初写论文时候的绞尽脑汁,遍搜枯肠,不觉哑然失笑。要问这差距从何而来。用教练自己的话说,对传统武术的执着坚守与潜心修习,正是他如泉不断创作力的源头活水。从教练身上,我们获得了很好的启示:创新不是思维灵感的某次瞬间迸发,而是如汩汩清泉长流不竭。在人们赞叹思维高峰的卓尔不群时,不要忽视了峰顶之下是重重垒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不断重视现在大学生日渐走低的身体素质时,那些全身心扑在专业课上的同学中,许多读书读得肩高背低,动则晕喘,身体的代价会使未来难以历久坚持。而传统武术,在锻造与磨砺我们外在四肢百骸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涵养着我们中国人内在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源。而这,正是良性而持久创新能力的保证。如果同时辅以习武过程中培养的沉稳扎实、坚韧不拔的治学精神,借之以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宽广胸襟,创新能力何愁不来?
教练对于我们这些学员的爱护,贯穿在他的每一次教学当中。我们这些学生很多都是“四眼兄”,上课时,教练就会鼓励我们摘掉眼镜进行训练。他说,我们每天看书、作业都戴着眼镜,眼睛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如果练功时还戴着,一是不安全,也不利于视力的调节。相反地,如果尝试着摘掉眼镜,试着让眼神追逐着手法的变化,反而对疲劳的眼部神经、肌肉是一种放松和锻炼,坚持下去还会收意外之功。大家试了试,刚开始不太习惯,后来居然真的愈练感觉愈加舒服。不知不觉众人眼神都一改暗淡呆滞模样,变得明亮、灵活、凌厉而勇猛,即所谓:“习武通灵处,周身任自然。”
训练课若是碰上天气变化或者刮起沙尘,教练就会叮嘱我们在衣着饮食方面多加注意,在训练时间、地点和强度上,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并辅之以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之道。譬如易筋经、八段锦、导引之术、少林之站桩、坐禅之法等等。在做正式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时,还会穿插讲解一些中医的穴位按摩,以收舒活筋骨、缓解疲劳之效。教练说,教给大家这些方法,一来是为大家练功保驾护航;二来也是希望回家的时候,为自己的父母长辈按摩护理,保障健康长寿,尽一份孝心。让老人们也亲自体会一下,传统武术文化给身心带来的收益是真实不虚的。听到这样的教诲,我深受感动,心灵上仿佛如春风沐浴温馨,从中我们不仅清晰地知道怎样做事,更明白怎样做人。
教练对于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有着颇深的感情,不仅仅是出自家学,更是出自那一份厚重的使命感。在传承北派少林拳法悠远历史的同时,更是在传承中华武学的千年精神与独特风骨。一如哲人所说,对于历史传统,重要的不单是怎么“照着讲”,更是如何“接着讲”。教练在自己身体力行的同时,也将我们这些年轻人手把手地带到了传统与经典面前。让我们不再止于“文化自信”的理论清谈,而能够于“文化自觉”的实践中真实地感悟与体验。因此不仅平常习拳练功时要练出武者的英气与神勇。在工作、学习岗位上也要发奋图强,敢为人先。在民族复兴之日的历史大潮中,勇做那出没浮沉,向涛头勇立的弄潮儿,方显其武者本色和时代精神!
近日读书,感觉“侠”字颇有深意。侠者:“非一般意义上的杀富济贫、江湖豪客……他们应是仁孝而忠勇,敏慧而质朴,他们重气节,讲义礼、明进退、知荣辱,为寻求正义而锲而不舍、宁死不屈。然共赴国难,拔剑而起的精神”。更令我感佩崇尚、思味良久。观古思今,秦教练正是于武术实践和拳理经论之间的倾力心注,精到质真;于教学严谨育人,崇德精进和文化自觉,淡定谦恭之间的苦心孤诣,虚怀至诚;与继承传统武学遗产和崇文尚武,身心兼修的历史传承之间的超然坚守、心志不移。秦教练在我们仰慕的心中足以称为勇者、智者、侠者,然而当采访秦教练时,他却淡然地把自己释为“桥”。也就是通过教练这座“桥”,传统武术文化走进了大学;也是通过这座“桥”,我们这些大学生有幸与真实的传统武术结缘。在历史的相遇中,我们得以砺身体之健,修心智之慧,养性命之德,存天地之志。传统武术和我们都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秦教练更可谓是侠之大者。
2012年12月于中国政法大学
作者简介:黄巍,1989年生,男,壮族,广西南宁人。中国政法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2011年初随秦庆丰老师习拳至今。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