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长简介
名家法书

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委员
名誉顾问爱新觉罗·溥杰先生题字

原全国政协委员 少林五形八法拳研究会名誉会长
沈醉先生题字
名家专访

文武双全的秦庆丰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在风景秀丽的西山脚下的菊园小区,我见到了久闻大名的五形八法拳研究会会长秦庆丰先生。
原以为秦先生是少林派的传人,在他的身上一定具有少林拳的粗犷、刚烈、勇猛的气质,可是一见之下却发现,秦先生不仅具有习武之人的豪爽气派,更具有文人墨客的儒雅风范,应了“武极而文,文极而武”之言。
“文武同源。我除了武术,还爱好书法、绘画和文物收藏。”秦庆丰先生一边说着,一边岭着我参观他的客厅、书房。客厅里,挂着著名画家杨福生先生题赠的工笔花鸟画、著名书法家舒同先生的墨宝和魏碑名家张书范先生书写的中堂;书房里挂有沈醉先生和溥杰的条幅。
“杨先生是田世光的大弟子,擅长工笔画。我爱好山水写意画,拜过多位老师。现在太忙,几乎没有时间做画了,书法却没丢下。我的书法老师是专攻隶书的杨小梦先生,我也爱好隶书。我现在正在整理《楼寿碑》,准备出版。” 秦庆丰介绍说,《楼寿碑》是碑帖重的珍品,几近失传,整理出版这部碑帖对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一个贡献。在书房的墙壁上挂着秦先生用《楼寿碑》体隶书书写的《悟长寿》:“天地行气,舒脉血盈。起居有律,慎其劳行。……诗书画韵,陶然心成。”字体古拙,苍劲有力,有不乏新意,颇见功底。
“练习武术,必须文武双修,才能提高自己的境界。我自幼受家庭遗风薰陶,在学习家传武艺的同时,更爱好古代文化。”他说。在秦庆丰的书房里,这边书架上摆放的是武术、文化书籍,有自己出版的著作,也有名家名著;那边的陈列架上摆放着文物收藏,有景泰蓝、唐三彩、古砚、青铜器等古玩。整个书房典雅、幽静,体现出了主人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我曾经给山东菏泽碑林题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临六朝碑石,求真意’;下联是‘习千年武艺,传古风’。这个对联表达了我对武术的认识,也概括了我这大半生对武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秦庆丰喝了口茶,慢慢地讲起自己的家世,讲起了少林五行八法拳……
出身将门多磨难
“我的老家在安徽省太和县,位于颖河下游。颖河的上游是河南嵩山少林寺。我的家乡和嵩山少林寺只有一步之遥,家传武艺是古老的少林拳,这种承传是最自然不过的。‘文化大革命’中我家破人亡,许多历史资料都丢失了,因此我也不知道少林拳是什么时候传到我家的,也不知道我现在是第几代,我只记得从小我就看见父亲教哥哥们练习武术。那时练习武术科室真打实做,特别凶狠。我是八岁开始跟父亲学习武术的。父亲秦铁英,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在黄兴手下任职 ,是爱国将领。”
秦庆丰的父亲秦铁英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曾担任保定军校陆军教官,同时兼任国术教官,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抗日战争时期,他受共产党派遣打入日军内部,任天津河防区参谋长,在把八路军的重要战俘秘密地送往解放区过程中事情败露,在日军封锁了车站、码头、机场,层层搜捕的险恶情况下,他临危不惧,化装成商人,怀揣一把勃朗宁手枪,单枪匹马冲破层层封锁,逃离虎口。
提起父亲,秦庆丰脸上露出崇敬之色:“我是1949年1月出生的,那是父亲已经六十岁了。父亲曾经和桂蔡白崇禧联合反蒋,反蒋失败后下野,赋闲在家时,每日督促儿女习文练武。那时练武,从小处讲是保家户族,从大处讲是强国强种。我的哥哥们后来相继参加解放军。我从事技术工作,按父亲的意思是实业救国。不管是从军还是学技术,我们都没有放弃家传的少林武艺。那时我们练武是很庄重的,把大门一关,给父母亲摆好桌椅、沏好茶,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练功,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格。父亲除了传授我们武艺,还爱好收藏古书、古玩,爱好书画、诗歌词赋,这些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场不堪回首的浩劫使秦庆丰家破人亡,父亲突发脑溢血,悲愤去世,母亲的生活和全家人的心理如雪上加霜。“父亲一生的收藏和抄走的珍贵文物至今荡然无存,查无下落。”回忆起这段往事,秦庆丰神色有些黯然。也正是这一年,秦庆丰从北京有色冶金工业学校高等中专毕业,被分配到远在密云深山中的北京铁矿,当了一名钳工,维修矿山机械。这一干就是六年。
青山绿水润胸襟
提起密云深山中的六年矿山生活,秦庆丰感慨颇深。“那时我很年轻,二十上下,离开城市,来到山里,还有点不习惯。但是,山里的自然风光真是非常美,而且特别幽静,那种环境非常适合练武。”
他讲起了山间袅袅的晨雾,潺潺的小溪,春天云霞般的桃花、杏花、梨花,秋天累累的硕果,还有那湛蓝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这一片青山绿水,滋润着他年轻的心,使他感到生活是这样的美好。
钳工工作不是很忙,当机器正常运转工作时,秦庆丰就找到一个僻静之处练习少林功夫。山里人烟稀少,几乎处处都是练武的场所,山涧旁、山坡上、悬崖边……到处都能看见秦庆丰练拳舞剑的身影。这六年,秦庆丰的武艺可谓突飞猛进。
不久,矿山文艺宣传队看中了秦庆丰,就把他调到宣传队当演员,演话剧、舞蹈。由于有武术功底,秦庆丰的身手矫健,动作潇洒漂亮,很快就被调入首钢宣传队,当舞蹈演员。20世纪70年代,首钢宣传队在北京是相当有名的,每到“十一”、“五一”等重大节目,首钢宣传队就到北京的各大公园、剧场演出文艺节目。这两年的舞台生涯,为以后秦庆丰参加电影《武林志》的拍摄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在看电影《武林志》时,无不为开始的一个武林高手打四个沙袋的高超技艺而拍手叫绝,那位演员就是秦庆丰。
由于割舍不下对武术的这份情感,1975年3月,年仅26岁的秦庆丰经过严格的考核,调到北京市海淀区体育运动委员会人武术教练,从此开始了他近三十年如一日的无数教学生涯。
在秦庆丰的书房里,有一副沈醉先生的题词:“庆君桃李遍天下,丰功美誉满京华。”这是对秦庆丰先生二十多年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赞誉。对于一位当时还不是体育院校科班出身的人来说,从事专业武术教学工作是相当困难的。凭着对武术的热爱,秦庆丰艰苦创业,建立海淀区武术队,先后为省市武术队专业队输送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海淀区武术队是北京实力雄厚的武术队,二十多年来,在北京市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得优秀成绩,取得的各项金牌总数约一百六十余枚。
1982年,首都高等院校武术协会成立,秦庆丰是组织者之一,他曾担任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武术协会的教练组组长、名誉会长等职务,为武术进入高校作出重要贡献。“武术进入高等院校,让大学生、大学教师热爱武术、研究武术,这对武术的发展和普及是有利的。文武同源,文武双修,这是我一贯的主张。”让传统武术进入大学,赋予科学的新的生命,是我努力的目标。
现在,已到六旬的秦庆丰先生仍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武术与文化教学的第一线。他是国学武术高级教练,同时还是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民盟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秘书长,社会活动多,教学任务重。他讲:“有时我感到压力很大,你是高级教练,必须拿出成绩。作为政协委员,你必须深入群众的生活,才能提出有价值的议案。但是,工作再忙,我也放不下对武术和传统文化的研究追求。”
拳意笔端自清风
对承传、研究教学训近五十余年中国武术的秦庆丰先生感慨万端,他曾经写了一首诗:“从来文武本相通,首在神韵重在功。悟得古意法中趣,拳意笔端自清风。”
“书法发展到现在,可谓已达到了很高的层次与境界,也可以说是登峰造极。对书法,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临摹古代的碑帖,求得精髓形似与神韵。可是针对武术而言,我们却无法看到千百年前的古代人如何演练的,我们只能通过口授身传,或通过较为抽象的拳谱来继承。”秦庆丰说。他认为,学习书法碑帖是学习古人的用笔与神韵,练习武术也要追求武术的神韵,而其武功内涵与神韵的求得,则要靠我们对此深层次的理解与丰富的智慧。
“1982年,我参加在西安举行的传统武术观摩演练大会,第一次把少林五形八法拳公诸于世。当时,我表演了金刚大刀和少林五形八法拳。表演金刚大刀时,由于用力过猛,竟把大刀的刀把踢断了。比赛拳术项目时少林五形八法拳获得了金牌。当时取得这样的成绩靠的是二十几年的苦功。”谈到少林泉,秦庆丰侃侃而谈:“少林五形八法拳?刚柔相济,少林大金刚拳?阳刚之?,十八罗汉掌则?阴柔之美,其他还有少林十大功法、金刚大刀、镇山山棍、秦门步战刀、十三太保双手带护门刀等。继承这些以家传为主要形式的重要文化遗产,重要的是深喑其中的真谛,保留其原生态的真实与拳法兵械所固有的武术神韵。我现在总回忆小时候练武的情景,那时注重的是实用,没有花招,使其还原历史的真实,这才是武术的精髓……”
为了继承、传播少林拳,秦庆丰在教学之余著书立说,相继出版了《少林十大功法》《少林五形八法拳与实践》《少林大金刚拳》等八部专著和两部武术教学录像带,以及VCD教学光碟,同时还发表了几百万字的学术文章。“写书,也要对得起古人,对得其读者。学会尊重历史,尊重古人,尊重自己,这是当代‘武者’的历史与社会责任。”秦庆丰说,“我写书,力求精益求精。”
北京西山,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在这片秀丽的山水之间,秦庆丰勤奋地工作,辛勤地耕耘,刻苦地修文练武。在他的拳姿身影中,在他的书画笔墨间,你会感到一股来自远古的风——深邃、古朴、清新、幽雅,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
注:(本文原载于《中华武术》杂志2006年龚建新副主编文)

中国功夫网:www.kungfu-china.com
Copyright©2013 秦庆丰武术文化研究院